编者按: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宁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西北的版图之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散落其间的地名,恰似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各个时期的文明脉络,诉说着无数动人的故事。近期,宁夏民政厅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以“探寻宁夏地名 解锁文明密码”为主题,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各市、县(区)地名由来,希望通过集中展示,能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宁夏、热爱宁夏,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银川市【Yínchuān Shì】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坐落于银川平原核心区域。其地理位置优越,东跨黄河与盐池县、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西倚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为邻;南接青铜峡市;北连平罗县。现辖兴庆、金凤、西夏三区,永宁、贺兰两县及灵武市。市域面积达9025.38平方千米,市人民政府驻金凤区北京中路166号,距北京铁路里程1226公里。这里交通网络发达,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包兰铁路、太中银铁路纵横交错,京藏、青银、福银、银昆、绕城等高速公路交织成网。银川历史底蕴深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分布着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承载千年沧桑的海宝塔、见证旧石器时代文明的灵武水洞沟遗址、神秘雄浑的西夏陵等;另有28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除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外,还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处、中国传统村落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9项,彰显着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魅力与历史传承。
“银川”之名的来历及含义:元代以后,宁夏地区行政区划频繁更迭,先后设立宁夏府路、宁夏镇、宁夏府、宁夏道、宁夏省等。民国时期,甚至出现省、道、省会、县、城皆以“宁夏”为专名的特殊现象,这给行政管理和民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944年1月8日,宁夏省政府决议以宁夏省城设置银川市,并呈报《宁夏银川市政筹备处组织规程》。同年4月11日,宁夏省城正式定名为银川市,随后成立市政筹备处。受抗日战争影响,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5年8月才正式公布相关规程。1947年4月18日,银川市正式成立,成为宁夏省会,“银川市”这一地名自此沿用至今。
追根溯源,“银川”之名最早可追溯至唐天宝元年(742年)。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四记载,北周保定二年“置银州,以谷为名。旧有人牧骢马于此谷,虏语骢马为乞银……天宝元年为银川郡”。北宋时期,又筑银川寨。但这两个“银川”地名所指之处,皆在今陕西省横山县党岔乡榆河堡遗址。
明朝以后,“银川”开始与宁夏建立起紧密联系。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三边总督刘敏宽在《秋日杨楚璞中丞抚临良晤长城关》中写下“俯凭驼岭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的诗句,以“银川”描绘宁夏的壮丽景色。清朝时期,“银川”之名愈发频繁地被提及。雍正七年(1729年),兵部侍郎通智主修惠农渠竣工,在碑记中记载“黄河发源于昆仑……经银川,石嘴[子]而北……”。乾隆十八年(1753年),宁夏府知府赵本植将府城书院命名为“银川书院”,次年其家庭教师汪绎辰编修的地方志《银川小志》,地域范围为当时的宁夏府,至此,“银川”已明确指代今之银川市。
关于“银川”名称的含义,说法众多。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提出,“宁夏土质,碱性最重,地面常呈白色,故宁夏古名银川”。然而,从古代诗文来看,“银川”之名或许更与当地发达的农业息息相关。“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使其成为旱涝保收的沃土。正如今天流行的《宁夏川》歌词中“金川银川米粮川”所描述,“银川”之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饱含着人们对这片富饶土地的赞美与热爱,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