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宁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西北的版图之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散落其间的地名,恰似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各个时期的文明脉络,诉说着无数动人的故事。近期,宁夏民政厅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以“探寻宁夏地名 解锁文明密码”为主题,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各市、县(区)地名由来,希望通过集中展示,能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宁夏、热爱宁夏,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宁夏:塞上江南的安宁回响,千年岁月的永恒印记。“宁夏”之名,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枚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密码的印章。其源头可追溯至公元1227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蒙古铁骑踏破贺兰山阙,终结了雄踞西北近两百年的西夏王朝。次年(1228年),元朝在故地设立“宁夏府路”。这一命名,饱含深意:“宁”,祈愿安宁、平定;“夏”,指代消逝的西夏故土。它既是征服者对这片饱经战火土地的新生宣言,宣告着金戈铁马的暂时平息,更寄托着统治者与人民对长治久安的深切祈愿——愿这片曾见证过无数王朝兴衰、民族交融的土地,从此归于平静,焕发生机。从此,“宁夏”二字便深深镌刻在这片黄土地的血脉之中,成为它穿越元、明、清直至今日,永恒不变的身份印记与文化胎记。
这个名字,承载着对消逝王朝的悠远回望(西夏),凝固了战乱后对和平的殷切期盼(元初),更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逐渐融化为这片土地独特的精神气质。它呼应着“塞上江南”的富庶安宁——黄河的滋养让这里稻香鱼肥、绿洲如画;也映照着贺兰山阙的巍峨守护,阻隔了朔风与烽烟。千百年来,“宁夏”之名如同一首关于和平与希望的古老歌谣,在黄河岸边、在沙漠绿洲间代代传唱,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对“安宁”最深沉的渴望与最恒久的守望,成为其不朽的灵魂印记。
一、地名沿革:层叠的历史回响
宁夏之名虽定于元代,其历史根基却深植于更古老的文明:
(一)先秦奠基。西周势力已达宁夏南部,《诗经》中“大原”“朔方”即指此区域。春秋战国时,盐池一带有昫衍戎,固原东部有义渠戎,南部有乌氏戎。战国秦惠文王在此设宁夏最早的三县:昫衍县(盐池)、乌氏县(泾源)、朝那县(彭阳),县名皆源于戎族部落。秦统一后,蒙恬北逐匈奴,取“河南地”(今银川平原大部),置富平县,寓意“富庶平原”。
(二)两汉兴衰。西汉初承秦制,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在黄河洲岛设灵州县,此地名影响深远。汉武帝时,因人口增长,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固原)。东汉宁夏分属安定、北地两郡,但因羌乱,两郡治所及居民曾两度南迁关中,导致中北部建置名存实亡。
(三)北朝转折。十六国纷乱,赫连夏曾控制全境。北魏初设高平镇(南)、薄骨律镇(北),后改称原州(取“高平曰原”)、灵州,其下增设郡县。北周时,灵州因引黄灌溉、风貌宜人,始有“塞北江南”美誉(后称“塞上江南”)。
(四)隋唐羁縻。唐朝宁夏属关内道,核心为灵州(大都督府、朔方节度使驻地)和原州(都督府)。唐太宗曾亲临灵州会见各族首领,并设众多羁縻州安置内附部族。唐末五代,南部陷吐蕃,地名多湮没。北部仍属灵州。
(五)西夏立国。1002年西夏占据宁夏中北部,1038年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在平原广设州级建置。北宋则在南部六盘山区设镇戎军、德顺军、怀德军等军政机构,其下属寨、城、堡名称多含军事对峙或怀柔色彩(如镇戎、平夏、怀德)。
(六)元明变革。元朝沿袭西夏地名,并于1288年正式设“宁夏府路”,取“安宁西夏”之意,“宁夏”之名由此确立。明朝为边防重镇,撤州县,行卫所制(宁夏镇、固原镇)。因移民内迁、旧名遗失,大量军事屯堡以百户军官姓氏命名(如吴忠堡、邵刚堡),成为今日众多乡镇名称源头。部分地名带有民族歧视色彩(如平虏),清代始渐淘汰。
(七)清民定型。清雍正二年(1724年),因人口繁盛,改卫设宁夏府,辖4县1州。民国初(1913年)改朔方道,旋复称宁夏道。1929年1月1日,正式建宁夏省(南部六盘山区仍属甘肃)。
二、地名文化:精神的永恒脉动
宁夏地名,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是历史与文明的生动写照。
(一)文明溯源。宁夏地名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灵武水洞沟遗址见证了黄河文明起源,《诗经》中的“大原”“朔方”在此可寻踪迹。战国秦置昫衍、乌氏等县,见证民族融合,西夏文化、元代宁夏府路的设立,更是让宁夏地名蕴含深厚历史底蕴。
(二)移民风华。“塞北江南”的移民文化别具特色。秦汉时期大规模移民,北魏至北周多次迁民,“怀远”“历城郡”等地名由此而来。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从全国各地调来支宁人员,专建上海新村等小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次将南部贫困山区的乡、村整体搬迁至宁夏平原及周边,产生闽宁镇等一大批移民吊庄地名。各族群众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嵌式发展格局,彰显了独特地域风情。
(三)黄河印记。黄河文化在宁夏地名中也有鲜明体现。黄河贯穿宁夏,秦渠、汉渠等古渠名称,记录着水利发展历程。宁夏平原沟渠纵横,以渠、闸、坝命名的政区和居民点众多,还有七十二连湖等湿地湖泊,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黄河生态景观。
(四)边塞遗风。宁夏地处边塞,边塞文化融入地名之中。战国秦长城、浑怀障等军事设施,留下了长城塬、将台等地名。明代大规模修筑长城,构建关、营、堡等,头营、二营等地名沿用至今,见证了历史上的金戈铁马。
(五)山岳文脉。贺兰山、六盘山孕育了名山文化。六盘山古称陇山,相关区域地名众多,萧关、陇山关等雄关见证丝绸之路的繁华。贺兰山得名于鲜卑族贺兰部,主峰敖包圪垯峰兼具蒙汉民族文化色彩。
(六)农牧交融。宁夏还是畜牧与农耕文化的交会区,北魏薄骨律镇源于骏马之名,六盘山区以马、羊命名的地名常见,宁夏平原则有典农城、仓城、良田、丰登等体现农耕文明的地名。
(七)时代新篇。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涌现出大量以大型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地名。这些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名文化的鲜活印记,承载着时代发展的脉络。北京路、黄河金岸等城市街道,京藏高速等交通设施,以及政务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展现了宁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赋予了地名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名文化在塞上大地的生动实践与创新表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