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家门口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口价廉的饭菜,困境儿童有人陪、有学上,遭遇突发事件或患重病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新人领结婚证不再来回奔波……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是宁夏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过去5年,宁夏各级民政部门将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忧心事”当成民政工作的“头等大事”,出台一系列惠民举措,让民政服务对象感受到民政温度,绘就百姓生活的幸福画卷。
服务中心大局更加坚定有力
宁夏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民政事业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取得新突破。坚持通盘布局,把民政工作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健全基层治理政策体系,将健康养老纳入“六新六特六优+N”现代产业体系,将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纳入“1+37+8”政策文件,将兜底保障提标等10余项工作纳入自治区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助推民政事业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问题导向,把建章立制作为推动民政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颁布和修订地方性法规9部、政府规章6部,出台分层分类社会救助等行政规范性文件113件,全面构建民政事业发展“四梁八柱”。坚持精准发力,把狠抓落实作为推动民政改革发展的一贯要求,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先后45次研究民政工作,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领导同志先后批示80余次、调研20余次,自治区人大和政协通过立法监督、调研督办、建言献策,推动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
落实惠民之策更加掷地有声
宁夏民政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调动资金、项目,持续提升服务精度和关爱温度。聚力增进困难群众福祉,发放中央和自治区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38.16亿元,3次提高低保和孤儿养育津贴标准、2次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扩大高龄老人津贴享受范围,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加强基层基础,创新社会组织“党建+育管治”管理模式,统筹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推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聚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统筹资金195.61亿元支持城乡社区建设、“一老一小”民生项目等1869个,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县级基本殡葬设施覆盖率大幅提升,调整优化2个县级行政区域界线、新增218处地名,民政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惠及群众。
推动改革发展更加奋发有为
宁夏民政始终把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发展着力点,以系统观念和改革思路破难题、增活力、提质效。出台社会救助“20条硬措施”、《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加强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方案》等多项政策。做好救助审批权限下放乡镇、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慈善事业信息发布等工作。科学编制实施地方标准62项,开展国家级试点8个、示范项目1个、自治区级试点12个,5项试点经验被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
统筹发展安全更加精准高效
宁夏民政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防范和化解民政领域安全风险,以大安全保大发展、以大发展促大安全。筑牢安全管理屏障,深入实施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消防能力改造提升工程,指导基层组建75支应急救援队伍,民政服务机构总体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提升建章立制水平,编制实施地方标准70项,推动3项国家标准、3项强制性标准、2项行业标准、9项地方标准在民政服务机构落地实施。
宁夏各级民政部门坚持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步履坚实、善作善成,各条战线百舸争流、竞相发展,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欣欣向荣,高质量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银川:推动社会事务工作出新出彩
近年来,银川市民政局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示范引领,推动社会事务领域各项工作竞相提质、争优出彩。
创优服务阵地,稳步提升婚姻服务水平。银川市民政局鼓励支持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打造新型婚姻登记阵地,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专项服务。公布婚姻登记办事指南,做到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办事时限、办事结果“四公开”,做优服务保障。积极推进“跨省通办”,高效办成“婚育一件事”,自2023年6月以来,共办理婚姻登记事项“跨省通办”1143对。建设完善婚姻家庭辅导室,联合妇联、司法等部门,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服务。
深化殡葬改革,持续擦亮惠民底色。银川市民政局制定完善《银川市惠民殡葬及节地生态安葬奖励补助办法》。投入3260万元建设节地生态示范园、生命文化教育园。区市两级民政、文明办等部门连续8年联合举办宁夏清明节地生态安葬暨社会公祭活动。近5年来,累计减免殡葬基本服务费1715.4万元,发放生态安葬奖补1021.8万元,惠及群众1.56万人。
织密救助网络,兜住民生底线。银川市民政局出台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细则,建立“1612+N机制”(1个中心站、6个县区救助服务站、12个部门单位协同、N个社会资源),进一步完善公安、卫健、网信等部门沟通合作机制,形成救助合力,查明身份信息的流浪乞讨受助人员接送返乡率100%。在银川市福彩销售点、商业中心、银川火车站等“人流量大、流动性强”的地段增设求助引导点15处,组建志愿者队伍,扩大救助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推动完善“一线巡查、常态管理、联动响应、及时处置”的救助管理机制。近5年来,银川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3524人次。银川市入选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首批试点单位,银川市救助管理站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石嘴山: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石嘴山市民政局聚焦老年人所需所盼,在完善政策体系、建设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擦亮“颐享·石嘴山”养老服务品牌。
市民政局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等政策文件,为全市85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长寿保健金300元,为农村80周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每人每月增发180元高龄津贴,实现高龄津贴城乡一体化。
市民政局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推动投资3460万元的市颐享养老中心建设完成,落实民办养老机构开办补助和运营补贴,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7家、机构养老床位4003张。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建设家庭养老床位673张,上门服务1351人,两次获民政部通报表扬。
市民政局以“互联网+养老”为切入点,优化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链接市级养老服务调度指挥中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点四级服务网络和N家养老服务组织,形成具有石嘴山市特色的“1+4+N”养老服务模式,每年开展助餐、助洁等“十助”服务50万人次,开展“农村养老巡回服务大集”270场次。石嘴山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石嘴山市民政局将养老护理员、健康管理师等养老服务类技能人才纳入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建设石嘴山市智慧养老护理实训中心,每年组织开展全市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240余人次,举办石嘴山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4名护理员代表宁夏在国赛中获奖,全区首家养老护理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石嘴山市挂牌成立。
吴忠:汇聚向上向善正能量
吴忠市民政局畅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围绕“助医、助学、助残、助困、安老、乡村振兴、应急慈善救助”等领域,积极筹募善款,加大公益援助力度。
市、县慈善总会及春雷天使爱心会、吉财慈善协会等15家公益慈善组织拓展慈善募捐渠道,搭建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平台,聚焦低收入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分类帮扶、重点帮扶、精准帮扶,惠及困难群众5.3万人,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
市民政局依托“幸福家园工程”确定社区慈善基金试点26个,红寺堡区大河乡石炭沟村慈善基金填补了全区村级慈善基金空白。目前,全市慈善社区数量全区第一;探索出“党建统领+慈善基金+社区治理”工作模式,以“众筹”解“众愁”,实施“善行宁夏·暖冬塞上”慈善项目,为慈善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帮扶困难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打下坚实基础。
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王兰花热心小组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全市注册志愿者32.6万人,为居民解决生活大事小事7000多件,调解民事纠纷600起,为15家拥军服务点发放拥军优惠卡2000多张,让志愿服务的“芬芳兰花”开满吴忠大地。
固原:精准高效兜牢民生保障网
固原市民政局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配备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869名。全市从“保基本”向“全面扶”拓展延伸,打造综合救助格局。
聚焦基本民生需求,推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新增低保对象0.76万人,兜底保障更加巩固。全面落实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巡访探视机制,加大探访频次,优化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固原市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顺利推进,“旅居+”“医疗+”“智慧+”等特色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开展“微心愿”认领等公益活动,惠及困难群众40万余人。强化“救急难”作用,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对遭遇重大困难的群众实行“一事一议”,打通绿色通道,为2.55万人发放临时救助金5888.13万元。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权益,帮助其返乡与家人团聚。
固原市民政局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改革创新,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用“小温暖”彰显“大情怀”。“五个一”“党建+社会救助”实践模式全市推广,彭阳县社区数字赋能精准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新路径等救助品牌不断涌现。
固原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衔接互通的社会救助信息核查平台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人找政策”和“政策找人”相结合。紧盯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检查关键环节,开展固原市民政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与审计、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衔接贯通,加强预警数据监测,定期比对动态管理。
中卫:为儿童提供更多关爱
近年来,中卫市民政局始终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全面提升关爱服务质量。
中卫市民政局联合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等部门印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的行动方案等文件,形成职责明确、保障精准的儿童关爱保护政策体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成3个市、县(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41个乡(镇)未保站,452个村(居)儿童之家,配强配齐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夯实基层工作基础。指导各县(区)对困境儿童开展精准摸排、逐户核查,确保不漏户、不漏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孤儿养育津贴8450余万元,保障1300余名儿童的基本生活。建立教育、公安、残联等部门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整合部门资源,推动困境儿童救助精准化,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累计为170余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供助学和医疗康复支持。创新开展儿童关爱保护社会工作服务,近5年来,全市投入1400余万元,实施儿童关爱保护类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采用“社工先行、儿童主任接力”服务模式,累计服务20余万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