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原州区地处六盘山东麓,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低收入群体规模占比较高。全区现有城乡低保对象4.98万人,年均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2.3亿元,困难群众众多,致困原因多样,如何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完善救助帮扶措施是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重点方向。一方面救助对象家庭情况复杂、家庭经济状况变化较快、以核查家庭经济状况为主,其他指标考虑较少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准识别工作的效果,高效、精准、低成本地识别受助对象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另一方面,困难群众救助主要以政府资金救助为主,各部门间衔接不够充分,同时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救助方法单一,在面对复杂困难时力有不逮。
为有效解决上述难点问题,试点工作坚持主动救助理念,通过建立社会救助精准评估和综合帮扶机制,一是建立量化精准评估模型,精准分类并识别困难对象,确保救助精准度;二是构建起民政牵头,医保、人社、教育等8个部门联动,慈善组织、社工机构、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1+8+N”困难群众综合评估精准帮扶模式,有效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帮扶需求,切实兜稳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二、主要举措
(一)精心筹备建章立制。试点批复下达后,原州区民政局高度重视,及时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试点情况。报请区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制定《原州区社会救助精准评估综合帮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创新试点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主动协调成员单位,召开原州区社会救助精准评估综合帮扶改革创新试点启动会,划定和压实了成员单位和试点乡镇责任。做好改革试点资金保障,提取困难群众救助结余资金36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参与试点,与试点乡镇对接,组织乡镇分管领导、民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反复研讨优化工作举措和流程。
(二)全面走访深入摸排。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原州区民政局精心指导下,由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村居民政协理员和专业社工共同组成三人入户小组,充分发挥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熟悉政策优势和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优势,对辖区社会救助对象开展“大起底”和“大摸排”。通过年度常态化“扫楼进户”行动,筛选城乡困难群众和边缘困难群体。通过“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共完成5000余户城乡困难家庭的入户摸排,采集了家庭人口、健康、财产、刚性支出等关键信息,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全部建成入户摸排困难群众基础档案。
(三)多维评估精准认定。从多维贫困视角入手,探索引入家庭人口结构、健康状况、教育状况、财产状况、家庭居住条件和享受救助帮扶种类7个维度下划28项指标。
精准评估 | 家庭人口结构 | 1.职业 | |
2.年龄 | |||
3.收入 | |||
4.健康状况 | |||
5.享受低保情况 | |||
残疾情况 | 6.残疾类型 | ||
7.残疾程度 | |||
8.残疾补贴享受情况 | |||
健康状况 | 9.自理程度 | ||
10.健康情况 | |||
教育状况 | 11.各阶段上学人数 | ||
12.教育支出 | |||
财产状况 | 13.做生意收入 | ||
14.出租房收入 | |||
15.赡养费 | |||
16.养老金及退休金 | |||
17.政府补贴 | |||
土地情况 | 18.种植情况 | ||
19.土地流转 | |||
养殖情况 | 20.圈舍数量 | ||
21.养殖种类 | |||
22.养殖数量 | |||
刚性支出 | 23.大病支出 | ||
24.日常医药费 | |||
家庭居住条件 | 25.是否危房 | ||
26.租房支出 | |||
享受补助类型 | 27.享受救助帮扶种类 | ||
28.其他特殊情况 |
据此设计《固原市原州区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综合评估精准帮扶试点项目需求调查问卷》,问卷的28项指标对困难群众的家庭各项情况做了全面的认定评估。根据问卷数据结合困难群众致困原因分析模型实现了困难群众的精准画像和精细划分。困难群众致困原因分析模型将困难群众致困原因分为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就业、因房、缺技术、缺劳动力及其他9个“致困因子”,结合28项指标进行赋分,如下表所示:
致困因子赋分量表 | ||||||||||||
因病 | ||||||||||||
健康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多人大病 |
因残 | ||||||||||||
无残疾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多人重大残疾 |
因学 | ||||||||||||
教育条件良好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因经济条件辍学 |
因房 | ||||||||||||
住房条件良好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无居所 |
因灾 | ||||||||||||
没有灾难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重大灾难 |
就业 | ||||||||||||
全部就业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无人就业 |
技术 | ||||||||||||
不缺技术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很缺技术 |
劳动力 | ||||||||||||
劳力充沛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没有劳动力 |
其他 | ||||||||||||
无特殊情况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非常严重 |
构建了原州区困难群众家庭经济状况认定系统,实现了综合、精准和量化认定困难家庭的目标。同时,经过对试点地区在库低保家庭和新申请家庭评估认定,显示因病致困(赋分2及以上、家中有一人大病)家庭487户,因残致困(赋分2分及以上,家中一人二级残疾或两人三级残疾)家庭291户,因学致困197户,因灾致困12户,因就业致困165户,两类及以上原因致困户3649户。具体数据见下表:
原州区困难家庭致困原因统计表 | ||||||||||||
致困因子 赋分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小计 |
因学 | 3575 | 114 | 269 | 648 | 171 | 16 | 9 | 0 | 1 | 0 | 0 | 4803 |
因房 | 2768 | 817 | 72 | 1121 | 14 | 4 | 0 | 2 | 0 | 2 | 3 | 4803 |
因病 | 671 | 242 | 2137 | 1266 | 295 | 113 | 55 | 15 | 7 | 0 | 2 | 4803 |
因残 | 3691 | 19 | 188 | 614 | 151 | 84 | 43 | 12 | 0 | 1 | 0 | 4803 |
因灾 | 4502 | 3 | 257 | 29 | 8 | 3 | 1 | 0 | 0 | 0 | 0 | 4803 |
就业 | 4334 | 295 | 103 | 23 | 15 | 18 | 13 | 2 | 0 | 0 | 0 | 4803 |
技术 | 2163 | 1077 | 1254 | 49 | 251 | 5 | 4 | 0 | 0 | 0 | 0 | 4803 |
劳动力 | 2675 | 182 | 548 | 434 | 500 | 276 | 141 | 37 | 6 | 4 | 0 | 4803 |
其他 | 517 | 21 | 661 | 1619 | 1735 | 180 | 63 | 4 | 2 | 1 | 0 | 4803 |
合计:4803户 |
(四)部门联动多元帮扶。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机制,区民政局主动与医保、人社、教育、残联、妇联、工会、司法等8个部门对接,打造“1+8”政府救助协同机制。收集相关部门的救助政策,帮助各部门救助工作人员了解掌握救助政策。推进困难群众信息交换共享。每个季度末由民政部门牵头,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信息,按职责在线分类推送到相关部门,确保困难群众享受到相关专项救助。
(五)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发挥政府救助主体性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帮扶。对已经享受政府救助但生活依然比较困难的家庭,由第三方机构评估后,链接辖区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等社会组织资源,根据困难家庭需求,继续给予“物质+服务”救助,积极打造社会力量介入社会救助新模式。
(六)搭建数字救助平台。试点工作中,原州区主动搭建了原州区困难家庭救助综合帮扶信息平台。推动了困难家庭救助帮扶工作向数字化转型、向移动端延伸。平台包括了信息录入、信息计算和信息统计三大模块。入户摸排期间工作人员可直接将采集到的困难群众信息录入平台,困难群众也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自行填报上传信息,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甚至不跑路”。信息计算模块通过提取入户摸排信息,可以自动计算困难指数,完成致困原因分类。信息统计模块能够实现困难家庭的汇总统计和可视化展示。
三、工作亮点
原州区困难群众综合评估精准帮扶试点形成了两个有效的工作机制:综合评估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
(一)精准评估机制。评估的本质是资格条件的认定,由于传统的困难群众资格认定主要通过评议、估算等定性方法确定,缺少精准量化、可操作的方法。为此,我们与区内高等院校合作,共同研发了原州区困难群众多维评估精准认定系统,引入综合评估模型。系统以多维贫困理论为依据,探索性地引入了家庭人口结构、健康状况、教育状况、财产状况和刚性支出等多维指标,构建起综合性的困难群众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指标体系。通过输入入户信息采集和线上核对系统数据,系统能够自动计算精准识别出真正困难的城乡群众。解决了长期以来困难群众家庭经济状况难以定量评估的难题。
(二)综合帮扶机制。精准评估结束后,对发现的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及其需求,先由民政部门根据本部门的救助政策给予救助。如果不属于民政部门救助范畴,再转介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救助。如果是单一需求,一个部门就可满足,则转介专门的部门对困难群众基本情况进行复核后直接进行帮扶,反馈结果后办理结案;若是多元、疑难需求就会启动个案会商,由民政部门协调组织各部门进行个案会商会议,各部门一起商讨指定帮扶方案后,各部门接收自己职责内的困难群众帮扶需求,形成合力进行救助帮扶,结果反馈后办理结案。
四、取得成效
原州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化“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由乡镇民生服务中心牵头,引入专业社工参与,发挥“铁脚板”精神,对近5000户家庭开展入户摸排,精准掌握了困难群众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救助需求,为建立并验证模型、主动救助和主动帮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化“模糊认定”为“精准认定”。基于摸排调研,建立准家计调查模型,通过7个维度28项指标对困难群众家庭进行量化评估,实现了困难家庭的精准认定和分类认定,既解决了基层缺少可操作、可量化的困难家庭评定工具,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理解,减少了矛盾纠纷。
(三)化“单一帮扶”为“综合帮扶”。夯实了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领域牵头主导作用,通过协调其他政府部门,动员社会慈善力量。如困境儿童小A,父母离异,父亲离家出走,母亲自离异后失去联系,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迈体衰。家中只有小A享有城市低保,因爷爷奶奶不了解孤儿认定政策,没有享受孤儿津贴。小A从小就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因不清楚固原哪里有治疗的药物,只能到银川买药,没有享受到大病救助政策。民政部门联系派出所、社区联合认定。协助小A办理大病救助和孤儿津贴等;教育部依据目前政策给予相应照顾;同时联系社工为小A开展个案服务工作,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居委民政干部则同步跟进对小A探视回访;慈善组织还给小A送衣服、送学习用品,给予心灵的温暖。这一社会救助实际运作的模式,不仅整合各类救助政策形成政府救助政策池,同时又整合链接政府、社会各类资源,是综合帮扶最生动的社会救助案例。
(四)化“手工作业”为“信息作业”。数字救助平台的开发搭建,改变了此前入户摸排“一支笔”和“一张纸”手工填写困难群众家庭信息的工作方式。信息自动计算模块的应用避免了人工计算容易失误且判定耗时耗力的弊端,有效减轻了基层民政干部和经办人员的工作负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