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动态
创新实施“物质+服务”让社会救助跑出“加速度”
日期:2023-11-29 来源:自治区民政厅社会救助处 西夏区民政局

一、基本情况

西夏区是银川市市辖三区之一,总面积1129.3平方公里,是银川市面积最大市辖区。下辖2镇7街,共18个行政村、64个社区,户籍人口29.79万人。西夏区是银川市的老工业基地,下岗失业人员多、居民群众收入偏低,困难群众所占比例偏高,截至2023年9月,西夏区共有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未享受低保的困难残疾人等社会救助对象合计5781人,占户籍人口比例1.94%。为推动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实践,切实兜住兜牢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有效满足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护理、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需求,2021年开始,西夏区聚焦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通过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为困难群众定制服务套餐,建立群众“点单”、排困员“送单”、社会组织“接单”的“民需我应”服务模式,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助力共同富裕。

二、主要做法

(一)“点单+送单”解民忧。投入资金40余万元,购买宁夏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宁夏六盘善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4家专业社会组织的服务,组织80余名社工及志愿者对贺兰山西路街道、西花园路街道、兴泾镇等5个镇街的2300余户困难家庭进行100%入户摸排,形成需求评估调研报告,将困难群众需求分类整理形成“菜单”。以需求评估调研报告为基准,制定服务类社会救助实施方案,整合公益创投、社工服务等项目和资金28个390万元,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引导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组织320余名社工参与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活动,惠及困难群众5000余人。立足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以“物质+服务”为基础,建立“社工+社会组织+服务对象”助困帮扶模式,将救助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以“点单+送单”为困难群众定制服务套餐,聚力解决服务对象实际困难。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个案工作83例、小组工作195期、社区活动78次、服务群众5700余人次,兜牢兜稳民生底线。

(二)“接单+应需”纾民困。发动辖区退休老党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建100余人的“排困员”队伍,将社会救助“常备军”与“预备役”力量联动结合,变“坐等服务”为“主动出击”,将需求信息及时“传送”至街道和社工机构,做到主动发现、主动介入、主动救助、主动服务疑似需要实施救助和帮扶的对象,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成为常态。2022年以来,西夏区通过主动发现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357户579人,及时对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413人次实施临时救助142.87万元。依托乡镇(街道)入户核查员、村(居)网格员、困难群众“排困员”队伍,搭建基层服务网络,通过入户走访、电话问询等方式,主动为无法自主申请救助的728名困难群众提供代为申请、代填表格、收集资料等全流程代办服务,做到社会救助“上门服务”,让困难群众实现“零跑路”。2023年,探索建立“一快三准”救助模式,即快速审批、精准排摸、精准核对、精准监测,全面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精准化,新增低保对象885人,同比增长25.2%,在全区率先完成低保扩围增效任务目标。

(三)“物质+服务”聚民心。将试点乡镇(街道)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和特困供养对象作为服务对象,通过专业社会组织,努力做到衔接联动“一体化”、服务对象“精准化”、服务内容“定制化”,有效满足困难群众在临时照护、心理疏导、儿童托管、康复治疗、资源链接、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定制“未成年人成长套餐”。开展“暑期成长营活动”“爱随影动,呵护成长”等未成年人主题“小组活动餐”,促进未成年人社会融合,缓解困难群体家庭假期对子女照护压力;邀请心理咨询师对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矫治,对差异性较强,心理行为问题较为突出的未成年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辅导餐”,累计服务困境未成年人500余人。定制“残疾人幸福套餐”。依托西夏区智慧康复系统,打造残疾人家门口的康复站。针对重残困难家庭开展“临时照护餐”,为其提供家政类、陪伴类“喘息”服务,缓解服务对象家庭照护压力;邀请专业护理志愿者团队入户残疾人家庭,进行基本检查、预防宣传,给残疾人送去专业“护理餐”;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积极探索精神障碍患者治疗、救助和康复一体化模式,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餐”,23人症状得到减轻。定制“老年人关爱套餐”。在满足老年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加强对高龄、独居老人入户探访频次,更多满足老年人渴望陪伴的心理需求,为高龄、独居、残疾老人提供家庭清洁、关爱陪伴等服务120余人次,推出“生活照料餐”、“社交娱乐餐”,增进老年人与社会融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需求,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帮助老年人安度晚年。定制“多元帮扶套餐”。针对肢体残疾的服务对象,链接专业康复资源,专门授课培训,提供服务长效化的“康复餐”;针对有就业需求但就业困难的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帮扶餐”;为服务对象链接人社、教育、住建、医保和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资源,认领特殊困难家庭户109户239人,分期、分类别提供精准化、全方位救助帮扶,形成一帮一、多帮一长效救助模式,拓宽救助渠道的“资源链接餐”。

三、典型案例成效

通过专业社工摸排调查,家住兴泾镇的禹某,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均为重度残疾人,无法外出务工,仅靠低保金维持基本生活。社工通过走访调研后发现,服务对象主要面临身体条件不佳、家庭氛围压抑、医疗花费较大等困难。在充分了解禹某经济压力较大、亟需情绪关注等情况后,社工为禹某定制多元帮扶套餐。通过积极与禹某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定期上门走访,重点关注禹某生活、心理状况,多方链接生活物资,缓解禹某的家庭经济困境。同时加强与网格员联系,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普及健康知识,邀请禹某积极参与各类文娱活动,加深与邻里之间的互动交流,让禹某社会支持网络得到进一步拓展,心情得到放松。在服务过程中,社工以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为出发点,以信任为基础,优先解决最紧迫最主要的问题,以鼓励和陪伴为主,通过一系列陪伴、关怀、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等措施,有效帮助禹某树立正确生活观念,提振生活信心。

西夏区推动服务方式由单一物质援助向物质、精神服务融合多元叠加方式转变的做法,不仅满足困难群众对物质“硬需求”,也扩展困难群众精神层次和个性问题“软需要”,用“点单+送单”“接单+应需”“物质+服务”的“三+”模式,提升西夏区社会救助质效,做到因人施救、因需施救、因类施救,实现社会救助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多元化、专业化、层次化,探索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试点新路径,助力共同富裕,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让困难群众幸福感成色更足、更可持续,典型经验做法多次被宁夏日报等媒体报道,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政务服务